预约、限流、排队、刷屏……一场“吉金万里——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特展”,让宁波博物馆成为人气焦点。
“即便有购票门槛,也难挡观众的热情,展览首个双休日便启动限流。”据宁波博物院副院长安康介绍,从7月22日开展到8月底,短短40天,超过10万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刷新该院特展的纪录。
网友戏称:“三星堆的风从成都平原吹到了东海之滨,风力16级!”
这场展汇集了中国西南秘境17家文博单位共计165件(套)文物,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、金沙金人面像到巴蜀月牙形“心”纹青铜印章,青铜重器云集。深入探讨展览的台前幕后,我们会发现其意义远不止于文物的量级,透过它,更该审视的是文博界拓路文化产业的新可能。
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中型面具。(宁波博物院 供图)
火热中涌动新需求
“三星堆”,这张来自古蜀文明的“神秘名片”,无疑是展览的“流量入口”。
迈进展厅,那件呈开放式展示的青铜人头像,瞬间抓住所有人的眼球:面容清瘦,“大而突出”的眼睛,“高挺”的鼻梁,“宽大”的耳朵,“平顶”……这张“夸张”的脸出土于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,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发现之一。
青铜人头像背后,即是长度达37.5厘米的青铜中型面具,亦是一眼惊人。
“孩子看到青铜人头像时,眼睛都亮了,挤在里而快半小时还不肯挪位置。”现场观众陈米粒指了指正跟五六十人挤成一堆看展的儿子,他俩专程从宁海赶来,排了半小时队才进展厅。她感慨:“第一次在宁波看三星堆文物,‘百闻不如一见’的震撼非常真实。”
据介绍,这次展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有18件,其中13件都是一级文物,质量极高。
讲解员带领观众参观展览。(宁波博物院 供图)
而从这些“顶流”文物切入,那些“难得一见的小众单品”则串联起整个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多元面貌。像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的立牛铜贮贝器,被誉为“立体史书”;黔西南州博物馆的羊角钮钟,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青铜礼乐器等等,165件(套)文物形成完整的“青铜时代关系网”,带观众走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逻辑。
展的热度,自然传递到文创区。三星堆冰箱贴、古蜀口袋本等80余种文创产品,首周销售额便突破35.7万元,同样创新高。
宁波博物院副院长安康将这场展览形容为“魔镜”,它精准映射出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。他对现场观众进行调查统计发现,有近10%的观众看了两次以上,有观众甚至一个月来了12次。
“这并非简单的‘重复消费’,而是表明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能力和艺术修养,已远超过往。他们渴望更深入地解读、更细致地品味,甚至反复沉浸在文化魅力之中。”安康说道。
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人头像。(宁波博物院 供图)
这对所有文博机构都是重要的启示:未来的艺术场馆必须将“高质量发展”和“高品质”的文化供给置于核心地位,“内容为王”的理念,正驱动着文旅消费走向一个更加注重深度、品质和个性化体验的新格局。
售票“第一展”撬动变局
今年1月1日,在江苏徐州博物馆,“吉金万里——巴蜀青铜文明特展”开展,成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“青铜局”的第一站。四个月后,山东青州市博物馆“接力”,“吉金光华——鲁川渝云贵桂青铜文化臻萃展”开展。而宁波是第三站。
每一站,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都通过第三方运营,采取与当地馆合作的模式,展品、场地使用权或服务内容以“入股”方式参与办展,共享利益。
“这一模式在前两站表现不俗,在宁波更是超乎预期,到本月底,门票卖出521万元,文创收入超135万元。”该展览相关负责人说。
数字之外,这场展是宁波博物馆近五年来首个收费展,也因此具有关键性的探路意义。
“吉金万里——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特展”。(宁波博物院 供图)
放眼全国,近两年各地博物馆均不约而同推出收费展,上海博物馆的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、深圳南山博物馆的“大成敦煌——敦煌文化艺术大展”、常州博物馆的“金色海昏——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”等,都是成功的案例。很多人未意识到,这张薄薄的门票,承载着中国文博机构突破发展困境的深层探索。
“办一场高水准的展览,真的很‘贵’。”一位在业内耕耘近30年的策展人给出一组数据。
此前,在宁波博物馆展出的“东方的起点——宁波与西安: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”,展陈面积达2200平米,汇集全国39家文博单位481件(组)展品,仅借展费一项支出就超过200万元。
而像上海博物馆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这样的超级大展,办展成本更是高达8000万元。
一方面,一场高水准的展览动辄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投入,对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博物馆来说,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另一方面,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,对展览品质、规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。因此,越来越多博物馆尝试撬动市场力量,以门票收费、文创产品等多元化方式办展,实现资金自养。而非财政投入的展览收入又反哺到博物馆本身的运营建设上,实向良性共赢。
观众参观特展。(宁波博物院 供图)
事实上,《博物馆条例》早已明确“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”。2017年实施的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在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义务的同时,也对开放或提供培训服务等收费进行了详细规定。未来,如何平衡公益与效益、传统与创新,仍需文博行业持续探索。
一个展览可以有“多大”?
青铜面具在虚拟场景中瞬间“睁开瞳孔”,观众在VR眼镜后屏住呼吸,鎏金纹路在青铜表面流动,祭司吟唱声混着三千年未散的烟火涌来……
这一切发生在“吉金万里——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特展”中,最受观众追捧的VR体验区。它以三星堆遗址为场景,沉浸式带领观众“穿越”古蜀国,“参与”一场庄重神秘的祭祀仪式,近距离观察青铜面具等文物的细节,直观感受三星堆魅力。
而9月份的每个周六,宁波博物馆还推出“消失的太阳神鸟”解谜研学营,带领小朋友们沉浸式“探案”,走进中国西南地区,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、制作工艺、交流演变与文化意义……
展览配套研学营活动。(宁波博物院 供图)
像这样,“吉金万里”展出四十多天,十余场各类延展活动接踵而来,反复刺激观展流量。“不断有东西可看,不断有新的爆点,方能留住观众,提升复游率。”宁波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透露“秘诀”。
不难发现,以前谈及一个展览,脑海中浮现的是展厅内的一方天地。而今,展览的“边界”正在被打破,这指向文博界共通的命题——展览“外延”的持续探索。它能从哪些维度延伸?能与城市产生怎样的深度联动?
上海博物馆用一场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,给出业界的震撼答案:
395天、277万人次中外观众,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文物类特展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;展览带来7.6亿元收入,带动城市综合消费350亿元,拉动城市消费比例高达1∶48,远远超过1∶6的国际惯例。
“吉金万里——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特展”相关文创。(宁波博物院 供图)
剖开数据,我们看见,从推出全球独创的“博物馆奇‘喵’夜”、一周168小时不闭馆、1200多款文创,到黄浦江上游弋“上博号”古埃及文明主题游艇,再到世界首个飞越全球的“空中博物馆”——“上博号”彩绘大飞机等,皆是在全城范围内精心策展和调动资源配置,通过创新、整合和不断超越,开辟出一片广阔无垠的“文化天空”。
可见,一个展览要成为强大的文化渗透力、蓬勃的经济驱动力、独特的城市活力,考验的是博物馆将不同文明的精髓进行深度碰撞,并有效激活经济要素流动、引发消费井喷的综合能力。